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为我们洞察当前金融市场状况与预测三季度信贷市场走向提供了关键依据。这份报告详细呈现了各领域贷款的规模、增速及变化趋势,对于理解宏观经济运...
6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2.85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2.2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外币贷款余额82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月末高5个...
2025 年的人民币汇率市场,是大国货币政策博弈的缩影。当央行用结构性工具对冲美元潮汐,当数字人民币悄然改变支付格局,中国正在书写新的货币叙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关乎汇率的短期波动,更决定着全球货币体系的未来版图。
2025 年货币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总量适度宽松与结构精准优化,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 “金融锚”。当 6.14 万亿元信贷增量与 12.4% 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相遇,当降准降息与科技创新再贷款形成共振,中国经济正在构建 “金融 — 科技 — 产业” 的良性循环。
2025年的券商合并浪潮,本质是一场“生存进化”的集体行动。当国泰海通以万亿规模问鼎行业,当湘财与大智慧试图复制“东方财富神话”,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图景——一个兼具国际竞争力与科技驱动力的投行新生态正在形成。
当 14 亿人的消费潜能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中国经济正在书写新的增长模式。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从 “物质消费” 到 “品质生活”,这场消费革命不仅关乎无数投诉的解决,更关乎经济增长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重构全球贸易秩序时,其政策反噬效应正以超预期的烈度冲击美国经济。从科技巨头市值崩塌到制造业成本飙升,从通胀压力加剧到国际信誉折损,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贸易战,最终成为一场自伤性极强的经济实验。
在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 2025 年,“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全国金融系统以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 为主题,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强化风险防控、完善纠纷化解机制,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这场价值行动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更是对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重构。
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形式日益多样,不法分子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科技、云养殖”等新型概念,吸引公众参与非法集资、网络诈骗、金融传销等活动。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认清非法金融“新变种”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大力提振消费” 置于十大任务之首,安排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较 2024 年规模翻倍。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经济正经历从 “外需依赖” 到 “内需主导” 的历史性转折,其背后是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主动应对,更是对高质量发展逻辑的深刻重构。
2025 年 3 月 12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价值 260 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启动反制关税,以回应特朗普政府对全球钢铝产品加征 25% 关税的举措。这场跨大西洋贸易战的升级,不仅折射出欧美经济关系的裂痕,更标志着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这场“甩包袱”运动终将写入中国金融史——它既是银行应对周期阵痛的无奈之举,更是倒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变革的转折点。当潮水退去,唯有那些真正构建起“风险-收益-成本”动态平衡能力的机构,才能穿越周期迷雾,成为下一阶段的领跑者。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2025 年 3 月 10 日,北京金融界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农商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组成的"金刚组合"正式缔结战略联盟。这三家总资产近10万亿元的市属金融机构,以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优势,通过战略协同构建金融生态圈,不仅为首都经济注入新动能,更开创了"一个城市三家法人银行深度合作"的全新模式。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6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下为潘功胜行长的问答实录: